• 重新审视德国“双元制”,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 日期 : 2009-08-05    

    重新审视德国“双元制”,

    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钟健

    摘要:文章通过对德国某职业学校的课程计划分析,以全新深刻的视角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予以了重新审视。并通过中德职业教育对比,就如何深层次地借鉴和吸收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的精髓,提出对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双元制;数控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钟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多年来被国际称之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对于双元制的两个主体———学校和企业一直是国内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很多学校感叹德国企业与学校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在德国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框架下双元制培养的学生真正达到了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为此,国内一些学校片面地理解为只要加大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力度,

    就可以解决与企业岗位零的对接,但多数结果事与愿违,不仅顶岗实习没有达到预期的“零对接”效果,反而削弱了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于是顶岗实习成了众多学校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困惑之一。20084月笔者作为教育部赴德师资回访团成员,通过回访再次对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进行了重新审视,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有了深刻认识,也对现阶段我国高职的工程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再认识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三个支柱”

    德国的“双元制”已经是国内职业教育界熟知的职业教育模式,但实际上在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识上,只是过多地关注双元制两个主体———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外在表象,而没有深入其中了解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在因素,产生了很大的认知误区。

    首先,没有透彻地了解德国双元制下的企业性质。实际上作为德国双元制主体之一的企业必须是具有一定教育资质的企业,德国企业是否具有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资格要通过行业协会的认定。其次,在德国具有教育资质的企业内部都设有一个企业或跨企业教育中心,承担着学生的过渡性教育和专业教育,他们都有规范的职业教育课程计划,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主体———学校和企业之中,其企业的内部还有一个教育主体———企业或跨企业教育中心(包含教学车间),它是隶属于双元制两个主体之一的企业。所以,德国双元制就其教育主体而言有三个支柱:学校、企业或跨企业教育中心、具有教育资质的企业,因此就其教育主体来说应概括为“三元”。学校承担着基础

    性教育,企业或跨企业教育中心(包含教学车间)承担着过渡性教育和专业教育,企业实际车间承担着企业实习教育(顶岗实习)。

    2.双元制是以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

     

     

    从表1和图1可知,学生在职业学校、企业教育中心和企业的学习时间比例为121,说明学生大量时间是在企业或跨企业教育中心(包含教学车间)以模拟训练为主,以IHK(德国工商行业协会)考试训练为主要内容,最后才到企业实际顶岗。所以,这是学生从职业学校学习到企业顶岗实习的一个过渡环节。整个学习过程是按照能力进阶规律递进的。在企业实习也是渐进的,即除第一学年外,每年都有企业实习,但只有到最后一年才进入真正的顶岗阶段。而且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实习过程中,企业都有配套的职业教育课程计划,每个人的实习都是按计划进行的。

    3.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观就是提倡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一方面它基于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设计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它创造了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企业考察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法、案例法、头脑风暴法等等,并且使这些方法规范化和标准化。

    对于学校来说,这种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的重要性要大于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因此,在德国“双元制”的职业学院(BA)中尽管课程体系与学科体系相近,但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却是教师们教学不可动摇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并使之成为学校和企业教学方式密切相连的纽带。

    二、我国工学结合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也形成了中国式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并在不断完善中逐渐走向成熟。同时就教育形式也呈现出不同于德国双元制的“三支柱”的雏形,即学校、学校实训室或工业中心、企业。但目前这“三元”尚不够完善。

    首先,在学校这个环节中的教学指导思想仍停留在以教师陈述为主的理念上,尽管多年来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在做中学,学中做”,但由于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多数教师不知如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其次,学校的实训室或工业中心尽管也是以职业资格考试训练为主要内容,但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与企业实际要求差距甚远,没有达到真正仿真企业真实环境的程度,主要是质量意识、职业素质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同时职业资格标准也没有得到行业和企业的认可。

    第三,企业顶岗实习环节不规范。部分学校片面地将工学结合理解为工厂与学校结合安排学生,盲目引入企业或派出学生顶岗,由于企业与学校追求的目标不一致性,企业没有配套的指导计划,致使企业接收学生实训不规范,没有相应的课程计划,甚至有将实习学生作为“小工”使用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失去顶岗实习的真正意义。

    三、对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深度思考

    教育部在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好中国职业教育的“三个支柱”的内涵建设和相互关系问题。目前多数首批范院校已经着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理念构建课程体系的工作,但在时间过渡与推广上存在一定难度。鉴于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推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

    对于数控技术等工程技术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做中学”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优秀教学法,所以非常有必要在教师中开展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培训,对现有主干课程进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从而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在手脑并用和自我参与的状态中,实现我们一直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也将为学生进入校内实训环节和企业实习环节打下良好“学做结合”的基础。深圳职业技术学

    院在机械制图课程中运用“捏泥构形法”、“仿形加工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基础课时就进入了自我参与的状态,突破了传统的教师讲述式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续进入专业实训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2.校企共建实训教学模式

    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没有企业的参与是不行的。但不应简单地引入企业生产,而是应引入企业参与实训教学方案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将规范企业的岗前培训思路融入校内实训教学模式中,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接近于企业岗位的要求,特别是力求在质量意识、职业素质和方法能力等方面要达到企业标准,为下一步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3.校企双赢是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基础

    顶岗实习环节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培养职业性的最佳阶段,但如何保证学生的有效顶岗,是目前多数院校难度最大的教学环节。所以学校应通过与企业多渠道、多途径的联合和交流,使企业能深刻认识到职教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正是企业自身,以提高企业自觉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目前国内探索出的校企合作模式看,比较有成效的顶岗实习模式主要有:

    “订单式”合作模式。这是校企联合办学的主要模式之一,学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合作企业,与企业自身利益密切相关,顶岗实习企业会全力配合。自主项目模式。在校内参与教师承揽的企业横向课题,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实际工程经验。生产辅助型合作模式。在校内实训基地为企业制造没有周期性要求、质量要求适中的辅助零件为生产对象。

    校办企业型模式。校办企业接受学生实践教学,并以产品为主要创收手段。德国就有一批这样专门化的教育企业,是值得我国的校办企业学习和借鉴的,但如何实施职业性的教学,其运作模式还需要探索。目前国内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运作模式有值得借鉴之处。

    上述顶岗实习模式在政策不配套情况下,是学校能实施并可监控的顶岗实习有效途径之一,也只是众多顶岗实习模式的一小部分。但校企双赢只是奠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前提基础,目前数控技术类高职校企合作微观的运行制度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普遍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要达到有效的顶岗实习目的,就必须规范校内顶岗实习模式的企业化管理和加强企业中体现职业性的教学管理,这是我们实施顶岗实习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燕.中德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3.

    [2]管巧娟.“捏泥构形法”提升高职学生工程识图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8,(1.

    [3]王运宏,白鸿辉.工程类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07,(5.

     

    ——原载于《机械职业教育》2009.1